
全球销冠丰田如何化解关税危机 转型阵痛与市场应对!丰田汽车集团最新财报显示,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达554.49万辆,连续第六年蝉联全球车企销冠。北美市场单季度贡献1800亿日元利润十大证券公司,而中国市场电动车型销量同比暴涨50%。在这场传统车企的转型拉锯战中,丰田正用混动技术打天下,却不得不为电动化转型付出阵痛代价。

当特斯拉还在为产能发愁时,丰田的工厂每天能下线3.5万辆新车。2025年第三季度,凯美瑞在美国市场以2.3万辆的成绩力压雅阁,其2.0L自吸发动机+CVT变速箱的组合,让北美消费者用2.5万美元就能买到百公里油耗5.8L的「养老神车」。但这份荣耀背后,是北美工厂为应对25%关税紧急追加的8800万美元投资,以及日本本土工厂被迫削减20%产能的无奈。

在中国市场,情况更加微妙。虽然卡罗拉以3.8万辆的单月销量稳居轿车榜前三,但面对比亚迪秦PLUS DM-i以9.2万辆的月销数据狂飙,丰田不得不将bZ3C的起售价压到13.98万元——这比日本本土同款便宜了2.3万元。广汽丰田的混动车型生产线,每天有4小时处于闲置状态,因为经销商库存周转周期延长到了45天。

在东京湾的丰田试验场,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一代TNGA架构。这个让凯美瑞实现40%热效率的平台,如今要兼容氢燃料电池和固态电池。2025年4月,丰田宣布将向中国合资公司转让THS混动系统核心专利,这个决定直接导致爱信精机的股价暴跌12%。但当雷凌双擎的混动系统成本下降至燃油车90%时,卡罗拉家族的终端优惠首次突破了3万元。

氢能布局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。在四川的氢燃料电池工厂里,丰田的TPS生产体系正在接受考验。工人们发现,把日本引以为傲的「精益管理」套用到中国西南山区,需要重新设计78道工序。不过当首批搭载丰田氢燃料电池的公交车在成都街头亮相时,续航500公里的实测数据,让竞争对手不得不重新评估这个「后来者」。
北美市场正在上演「冰火两重天」。RAV4荣放凭借2.4T发动机的狂暴动力,在德州油田工人中圈粉无数,其越野版本在拉斯维加斯改装展上的订单排到了2026年。但另一方面,丰田不得不停掉凯美瑞在墨西哥的产线,因为40%的零部件关税让整车成本飙升了28%。更戏剧性的是,丰田在肯塔基州的电池工厂,每天生产的三元锂电池,既供应给北美的bZ4X,也运往上海的雷克萨斯纯电车间。
在中国,一场静悄悄的渠道变革正在进行。当雷克萨斯纯电车型在上海金山的工厂下线时,4S店里的销售们正在学习新话术:「我们的电池和宁德时代共同研发」「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」。但老客户们更关心的是,混动车型保养周期能不能延长到1.5万公里。这种传统与创新的拉扯,在广汽丰田的车间里具象化为: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凯美瑞燃油版和铂智4X电动版,切换时需要更换38种模具。
翻开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,1.17万亿日元的营业利润创下近五年新低。但仔细看账目会发现,北美市场单车利润仍维持在8200美元的高位,这要归功于凯美瑞在阿拉巴马工厂的本地化生产——每辆车节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,相当于给每台车加装了价值2000美元的配置。反观欧洲市场,由于过度依赖日本进口零部件,日元贬值让每辆车的成本增加了14%。
在东京总部十大证券公司,丰田章男的办公室挂着两幅地图:一幅标注着全球142个生产基地,另一幅是氢能加注站规划。这种「两手都要硬」的策略,在泰国市场得到验证:第100万辆卡罗拉下线当天,丰田宣布投资2.3亿美元扩建混动工厂,同时与正大集团合作建设东南亚首座绿氢制备基地。这种「燃油车赚利润,新能源占市场」的打法,或许就是丰田应对转型的生存密码。
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